「很多人問我為什麼都跟外國人交往,對我而言,只是因為遇到了,」29歲、從事廣告設計以及電影美術的潘怡妮,透過朋友的關係認識來自紐西蘭的前夫,交往一年半後結婚,之後因為個性問題而結束經營兩年半的婚姻,現任的男友則是來自澳洲。就像多數與外籍男性交往的台灣女性一樣,潘怡妮以前從沒想過會跟外籍男性交往,甚至嫁給外國人。
「對個人而言是自由戀愛,但對整體社會卻是一個明顯在發生的趨勢,」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駱明慶指出。
根據台北市政府主計處統計,去年每100對新婚夫妻中,就有5對的新郎是外國人,其中,超過70%的外籍新郎是來自歐美日國家。
婚後也要擁有自己的朋友與生活
這其實跟傳統婚姻「男高女低」的婚配型態有關。
以教育程度為例。駱明慶指出,在傳統的婚姻配對方式中,男性在選擇配偶上,不會希望女性的教育程度比自己高。當現在台灣的父母對兒子和女兒的教育投資不再有顯著差異,甚至出現女性教育成就超越男性的趨勢下,婚姻市場就出現「供需失調」的狀況,「尤其是發生在都會區、高教育程度的女性。」
駱明慶的研究便舉證,與外籍男性結婚的台灣女性中,擁有高學歷的比例是全台灣女性平均值的二倍。
女性教育程度的改變只是表象,背後其實是價值觀的解放。
台灣少數從事性別研究的男性學者、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畢恆達指出,男高女低的「高」除了是學歷、地位、收入外,指的也可以是來自開發程度較高國家的社會價值觀。
事實上,目前,台灣年輕男、女性在學歷、職場與薪資上的差異不大下,價值觀成為最重要的擇偶因素。
28歲的柳玲玲,在日商三菱電機關係企業擔任專員,她的男友從小移民美國,是俗稱的ABC(American-bornChinese),「我男友的經濟能力或職場表現,與一般的台灣男性相差不大,並沒有特別突出,但是他對女性的尊重,讓我覺得相處很舒服。」
曾經與台灣與日本男性交往過,柳玲玲提到,不像東方男性會期待女性以他們為主,「西方的文化讓男性比較尊重女性,例如在家事上,我男友會認為這是他自己應該要做的。」
西方文化中兩性自主的生活風格,是台灣女性在經濟獨立、從壓抑社會中被解放出來後急欲追求的。
相較一個待我如親人的男人,我選擇一個帶我看世界的男人
一位30歲、外型亮麗、擁有台灣大學碩士學位以及優渥薪水的台灣女性,她的男友現在是美國東岸一家醫院的年輕醫生,也是從小就出國生活的ABC,「不像台灣男性對你很好、都會依你,但是他們擁有一種特別的自信,可能是從小看的世界就比較大,視野比較廣,可以帶領我進入一個過去從未觸及的世界,那是我很嚮往的。」
或是以潘怡妮為例,她認識的西方男性,多是在讀大學的年紀,就被家人要求出去獨立生活,「跟習慣獨立生活的他們交往,我會有比較多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空間,他們不會嚷著問我為什麼不陪他們,」潘怡妮提到,即使結婚後,她還是擁有自己的朋友與獨自的生活。
除了獨自的生活空間,潘怡妮也從這些外籍男性身上學會自我更獨立。過去只會跟團旅行的她,在紐西蘭前夫的引領下,她現在已經會一個人隨時背起包包、買了機票就飛去國外的小島獨自生活一個月。
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孫中興指出,台灣男性的自信還是停留在財富與身份地位的累積,而忽略台灣女性對精神上與文化上累積的企盼。
我寧願平均負擔生活,也不要被過度期待
外籍男性的理性,是多數台灣女性與外籍男性交往的衝突,卻也是吸引台灣女性的特質。
25歲的顧湘萍,到紐約留學時,認識美籍波蘭裔的RonMolenda,他們即將於今年中結婚,顧湘萍提到,男友在處理事情上相當理性,連談感情也是,他很難理解東方女性遇到問題為什麼是選擇生悶氣或冷戰,「因為在他們社會的價值觀中,溝通很重要,後來我也認同這是感情的重要基礎,尤其是錢這件事,」她提到,台灣社會中男女交往會很介意提到錢,但這卻是兩人相處後很多的衝突來源,講開來反而更好。
男友是美籍華裔醫生的那位台灣女性進一步提到,男友不像台灣男人會哄女人,所有事情一定要講清楚,「剛開始我很不習慣,但是現在我寧願事情講清楚,連婚姻生活也是,我不要像五年級的女性,一邊要當職業婦女,又要完全負起帶小孩的責任。」
畢恆達分析,對一個經濟獨立的女性而言,婚姻不再像過去那麼重要,除了過去找長期飯票的因素變少,主要的原因是,婚姻對一個女人生涯的影響是遠大於男人,而且這些影響又多是負面。例如要變成一位柔順的妻子,會照顧公婆、傳宗接代,最好還會煮飯洗衣。於是,越有主見而且能養活自己的女人,在選擇是否進入婚姻時,就會越精打細算婚姻能為自己帶來多少東西。
西方社會的家庭觀,讓他們沒有台灣傳統男性的包袱。
與荷蘭籍、現任歐洲商會執行長GuyWittich結婚18年的荷銀投資管理總經理曾淑芬就提到,她跟定居法國的公婆關係相當融洽,因為每年大概只有夏天會去法國探望公婆,而且是以休假的心情去相處,「因為距離的關係,反而讓我們彼此很期待每年一次的相處,」曾淑芬說。
從西方社會的角度,這些追求獨立自主的台灣女性,很容易滿足西方家庭對女性的期待。
「我男友之前交往的都是白人女友,相較那些非常獨立自主的西方女性,他母親反而比較喜歡來自東方社會的我,」對柳玲玲而言,她可以很獨立自主,又可以輕易達到男方家庭的期待。
雖然男友家庭剛開始不太能接受來自東方的顧湘萍,但是在西方家庭的價值中,最重要的是孩子快不快樂,「後來,我男友的父母親看到他跟我交往後更開心,身體也很健康,就轉而祝福我們,」顧湘萍說。
不需要太迷信騎士精神
台灣女性愛情的全球化,一方面是基於個體的價值觀改變,另一方面則是越來越多的的全球流動促成趨勢的形成,包括越來越多的台灣女性出國讀書、旅行,與從事跨國商務,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外籍男性因為工作來台跨國商務或教授英文。
儘管台灣女性愛情全球化的機會大幅增加,但是異文化的門檻與錯覺還是存在。
顧湘萍的男友Ron Molend提到,雖然愛情是個人與個人的關係,無關乎國籍,但是,如果真心愛一個人,就會想要去了解她喜歡的事物,然後跟她一起分享。
Ron Molend努力學習中文,因為他想要看得懂顧湘萍熱愛的傳統戲曲。「然而,並不是所有外籍男性在與台灣女性交往時,都會願意如此,」顧湘萍從Ron Molend的外籍友人生活圈中觀察到。
另外,一位被異國文化吸引結婚的台灣女性指出,異國婚姻如果失敗,經常是很現實的生活問題。當另一半在台灣不容易找工作時,一方面有經濟的壓力,一方面也有社會適應的問題,婚姻的衝突就會接踵而來。
畢恆達也提醒,西方男性的確較貼心,會幫女性開車門、拉椅子,因為他們傳統價值裡是崇拜保護弱者的騎士精神。
台灣男性不需要太迷信騎士精神,因為騎士精神的本質是把女性當作弱者在對待,在男高女低時才會展現。要知道,女性要的不會只有表面貼心的小舉動,更重要的是發自內心對個人的尊重。
「親密關係其實是很複雜的,不要去衡量條件高低,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不會是單一的,有時候是我照顧你,有時候我讓你照顧,唯有如此對等的親密關係,才會讓每個人都發展得更好,」畢恆達建議。
留言列表